09b高支撑模板施工方案(7.6修改)02

目   录

1

1

1

1

1

2

2

3

3

4

4

5

5

10

19

19

19

20

21

21

21

23

23


、编制依据

ZJQ08-SGJB 204-2005

二、工程概况

三层-/-轴梁板面标高为9.57m板厚100mm最大主梁截面为400mm×1000mm,此部分满堂脚手架搭设高度9.5m,长29.0m,宽25.0m脚手架立杆基础一部分为地下室顶板(板厚200)、一部分为地面砼(100厚)

三、模板及支撑系统材料选用

2,模板支撑体系采用Ø48×3.2mm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施工工艺及操作要求

4.1 梁模板施工

工艺流程:平、弹线(轴线、水

平线)支撑架搭设 支柱头模板

设底模板拉线找平封侧模预检

根据主控制线放出各梁的轴线及标高控制线。

梁模支撑。梁模板支撑采用扣件式满堂钢管脚手架支撑,立杆纵、横向间距均为1.0m立杆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扫地杆距楼地面200mm立杆全高范围内设置纵横双向水平杆水平杆的步距(上下水平杆间距)不大于1500mm.立杆顶端必须设置纵横双向水平杆在满堂架的基础上在主次梁的梁底再加一排立杆沿梁方向间距1.0m。梁底小横杆立杆交接处立杆加设保险扣。梁模板支架宜与楼板模板支架综合布置,相互连接、形成整体。

剪刀撑。竖直方向:纵横双向沿全高每隔四排立杆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水平方向:沿全平面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纵向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在4560度之间,水平剪刀撑与水平杆的角宜为45度。

梁模板安装

4.2 楼板模板施工

工艺流程:支架搭设龙骨铺设、加固楼板模板安装预检。

支架搭设:楼板模板支架搭设同梁模板支架搭设,与梁模板支架统一布置。立杆顶部设置顶托其伸出长度不应大于300mm;顶部支撑点位于顶层横杆时,应靠近立杆,且不大于100

模板安装:采用木胶合板作楼板模板,一般采用整张铺设、局部小块拼补的方法,模板接缝应设置在龙骨上。龙骨采用Ø48×3.2mm双钢管,其跨度等于支架立杆间距;小龙骨采用40mm×80mm方木,间距300mm,其跨度等于大龙骨间距。挂通线将龙骨找平。根据标高确定大龙骨顶面标高,然后架设小龙骨,铺设模板。

、模板的拆除

拆模程序:先支的拆,后支的先拆非承重部位,后拆承重部位先拆除柱模板,再拆楼板底模、梁侧模板最后拆梁底模板。

梁、板模板的拆除必须待混凝土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脱模强度。柱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板与梁底模板应在梁板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有同条件养护拆模试压报告,经监理审批签发拆模通知书后方可拆

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按照配板设计的规定进行,遵循先支后拆,先非承重部位后承重部位,自上而下的原则。拆模时严禁用大锤和撬棍硬砸硬撬。

拆模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处,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待该片(段)模板全部拆除后,将模板、配板、支架等清理干净,并按文明施工要求运出堆放整齐。

拆下的模板、配件等,严禁抛扔,要有人接应传递。按指定地点堆放,并做到及时清理,维修和涂刷好隔离剂,以备待用。

六、成品保护措施

模板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不准碰撞柱、梁板等混凝土,以防模板变形和损坏结构。

模板安装时不得随意在结构上开洞;穿墙螺栓通过模板时,应尽量避免在模板上钻孔;不得用重物冲击已安装好的模板及支撑。

搭设脚手架时,严禁与模板及支柱连接在一起。

不准在吊模、水平拉杆上搭设跳板,以保证模板牢固稳定不变形。浇筑混凝土时,在芯模四周要均匀下料及振捣。

拆摸时应尽量不要用力过猛过急,严禁用大捶和撬棍硬砸硬撬,以免混泥土表面或摸板受到损失坏。

、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前由木工翻样绘制模板图和节点图,经施工负责人复核后方可施工,安装完经高支模管理机构有关人员组织验收合格后,通知分公司质安部技术部到现场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钢筋安装等下道工序的施工作业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1

轴线位移

5

2

底模上表面标高

±5

3

截面内部尺寸

柱、梁

4-5

4

层高垂直度

大于5m

8

5

相邻两板表面高底差

2

6

表面平整度

5

注;检查轴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的较大值。

7.3 确保每个扣件和钢管的质量满足要求,每个扣件的拧紧力矩都要控制在4065N·m,钢管不能选用已经长期使用发生变形的

模板施工前,对班组进行书面技术交底,拆模要有项目施工员签发拆模通知书。

浇筑混凝土时,木工要有专人看模。

认真执行三检制度,未经验收合格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

严格控制楼层荷载,施工用料要分散堆放。

在封模以前要检查预埋件是否放置,位置是否准确。

、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负责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工作,应在高支模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前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支模过程中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安装模板操作人员应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应系好挂好安全带。

高支模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不得从支撑系统上爬上、爬下,应从施工梯进入工作面。

高支模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期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支模底下,并由安全员在现场监护。

混凝土浇筑时,安全员专职负责监测模板及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发现异常应立即暂停施工,迅速疏散人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待排除险情并经现场安全责任人检查同意后方可复工。

正在施工浇筑的楼板,其下一层楼板(地下室顶板)的支撑不准拆除,待本层模板及满堂架拆除后方可拆除。

拆模时应搭设脚手架,废烂木方不能用作龙骨。

4m以上高空拆模时,不得让模板、材料自由下落,更不能大面积同时撬落,操作时必须注意下方人员动向。

拆除时如发现混凝土由影响结构质量、安全问题时,应暂停拆除,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拆模。

拆模间歇时应将松开的部件和模板运走,防止坠下伤人。

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模板拆除后的材料应按编号分类堆放。

模板每次使用后清理板面,涂刷脱模剂涂刷隔离剂时要防止撒漏,以免污染环境。

模板安装时,应注意控制噪声污染。

模板加工过程中使用电锯、电刨,应注意控制噪音,夜间施工应遵守当地规定,防止噪声扰民。

加工和拆除木模板产生的锯末、碎木要严格按照固体废弃物处理程序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每次下班时保证工完场清。

、模板系统验算

10.1 模板支撑架计算书

3N/mm2);钢管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0 N/mm2

4mm4,截面抵抗矩W=4.732×103mm3

2)0.350;荷载分项系数γi=1.2

3)26.0γi=1.2

2)γi=1.4

2) :水平模板2.0;垂直面模板4.0γi=1.4

2γi=1.4

2)9.5×103;木方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13.000

2)1.400;木方的间隔距离(mm)300.000

楼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

10.1.2支撑模板的方木的计算

bh2/6=4.0×8.02/6 = 42.67cm3

bh3/12=4.0×8.03/12 =170.67cm4

方木楞计算简图

1= 26.00×0.30×0.100 = 0.78 kN/m

2= 0.350×0.30 = 0.105kN/m

1 =(1.5+2.0)×1.00×0.30=1.05kN

q = 1.2×(0.78+0.105) = 1.062 kN/m

p = 1.4×1.05=1.47kN

M = Pl/4 + ql2/8 = 1.47×1.0 /4 + 1.062×1.02/8 = 0.500kN.m

方木的最大应力值  

[f]=13.0 N/mm2

σ<[f],满足要求。

V = ql/2 + P/2

T = 3 V /2bh< [T]

V = 1.062×1.0/2 + 1.47/2 = 1.266 kN

T = 3×1.266×103/(2×40.0×80.0) = 0.593 N/mm2

[T] = 1.400 N/mm2

T< [T],满足要求。

1.2q1 + q2= 1.062kN/m

1.4P1=1.47 kN

max= 1470×1000.03 /( 48×9500.0×170.67×104) +5×1.062×1000.04/(384×9500.0×170.67×104)=2.742 mm

250=4.0mm

max < [V],满足要求

10.1.3支撑木方的钢管的计算

1.062×1.0 + 1.47 =2.532 kN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Mmax = 0.267PL=0.267×2.532×1.0=0.676 kN.m

Vmax = 1.883PL3/100EI=4.768mm

Nmax = 1.267P +1.000P=5.74kN

钢管最大弯曲应力 6

[f]=205.0 N/mm2

σ< [f],满足要求。

max小于1000.0/15010 mm,满足要求。

10.1.4扣件抗滑移的计算

R= Nmax=5.74 kN

,双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满足要求!

10.1.5模板支架立杆荷载标准值(轴力)

G1 = 0.116×9.5 = 1.102kN

G2 = 0.350×1.0×1.0 = 0.350 kN

NG3 = 26.0×0.1.0×1.00 = 2.6 kN

NG = NG1+NG2+NG3 =4.052 kN

NQ = (1.0+2.0+2.0 )×1.0×1.0 = 5.0 kN

G + 1.4NQ = 11.862 kN

10.1.6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N——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 N =5.658 kN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 lo/i 查表得到;

i——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cm) i = 1.58 cm

A——立杆净截面面积(cm2)A = 4.502cm2

W——立杆净截面模量(抵抗矩)(cm3)W=4.732cm3

σ——钢管立杆最大应力计算值 (N/mm2)

[f]——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 [f] =205.0 N/mm2

l0——计算长度 (m)l0 = h+2a              

1——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取值为1.155

u——计算长度系数,参照《扣件式规范》表5.3.3u = 1.70

a——立杆上端伸出顶层横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a = 0.10 m

0 = h+2a = 1.500+0.10×2 = 1.7 m

l0/i =1.7×103/ 15.8 = 107.6

0/i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537

3/0.537×450.2= 23.4 N/mm2

σ< [f] = 205.000 N/mm2,立杆稳定性满足要求。

10.2 梁模板计算书

10.2.1参数信息

B(m)0.40

D(m)1.00

a(m)1.00

b(m)1.00

2)0.35

3

3)4.0

2)

2)水平模板取2.0,垂直面板取4.0

2)2.0

i=1.2

ct0β1 β2V1/2

cH

2)9500.0

m(N/mm2)13.0

v(N/mm2)1.4

2)9500.0

m(N/mm2)13.0

2)2.06×105

m(N/mm2)205.0

10.2.2梁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γc——混凝土的密度28KN/m3

t=200/(T+15)=5.714

1——外加剂修正系数因采用泵送砼故取为1.2

2——砼坍落度影响系数β2取为1.15

c1 β2V1/2=0.22×28×5.714×1.2×1.15×2.51/2=76.8KN/m2

cH=28×1.0=28.0KN/m2

=28.0KN/m2

10.2.3梁侧模板内外楞的计算

80×402/6 = 21.33cm3

3/12 = 42.67cm4

内楞计算简图

其中,σ ——内楞弯曲应力计算值(N/mm2)

M ——内楞的最大弯距(N.mm)

W ——内楞的净截面抵抗矩;

[f] ——内楞的强度设计值(N/mm2)

内楞计算跨度(外楞间距)l = 500mm

内楞的最大弯距M=0.1×9.828×500.02= 2.45105N.mm

=2.457×105/2.133×104=11.5N/mm2

[f] = 13.0N/mm2

σ< [f],内楞抗弯强度满足要求。

E ——木材的弹性模量:E =9500.0N/mm2

q——作用在模板上的侧压力线荷载标准值:q=1.2×28.0×0.3=10.08 KN/m

l ——计算跨度(外楞间距)l = 500.0mm

I ——内楞的截面惯性矩:I =4.267×105N/mm2

内楞的最大挠度计算值内楞的最大容许挠度值 [ω] = 2.000mm

ω< [ω],内挠度满足要求。

80×402/6 = 21.33cm3

3/12 = 42.67cm4

外楞计算简图

其中 σ ——外楞受弯应力计算值(N/mm2)

——外楞的最大弯距(N.mm)

W ——外楞的净截面抵抗矩;

  [f] ——外楞的强度设计值(N/mm2)

P = (1.2×28.0×0.90+1.4×2.0×0.90)×0.50×0.30=4.914kN

外楞计算跨度(对拉螺栓竖向间距)l = 300mm

外楞的最大弯距:M = 0.175×4.914×103×300.0 = 2.58×105N.mm

外楞的受弯应力计算值σ = 2.58×105/2.133×104 = 12.1N/mm2

外楞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 = 13.0N/mm2

σ< [f],内楞抗弯强度满足要求。

E ——外楞的弹性模量,其值为9500.0N/mm2

P ——作用在模板上的侧压力线荷载标准值:p=28.0×0.5×0.3=4.2 KN

l ——计算跨度(对拉螺栓间距)l = 300.00mm

I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 = 4.267×105mm4

外楞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 1.20mm

ω< [ω],满足要求。

10.2.4穿梁螺栓的计算

N ——穿梁螺栓所受的拉力;

A ——穿梁螺栓有效面积 (mm2)

f ——穿梁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70.0N/mm2

穿梁螺栓的直径12 mm

穿梁螺栓有效直径9.85 mm

穿梁螺栓有效面积A= 76 mm2

N =28.0×0.50×0.30×2 =8.4kN

[N] = 170.0×76/1000 =12.920 kN

N< [N],满足要求!

10.2.5梁底模板计算

W =250.0×18.02/6 = 1.35×104mm3

I = 250.0×18.03/12 = 1.215×105mm4

其中,σ ——梁底模板的弯曲应力计算值(N/mm2)

M ——计算的最大弯矩 (kN.m)

L ——计算跨度(梁底支撑间距)l =250.00mm

Q ——作用在梁底模板的均布荷载设计值(kN/m)

11.2×28.0×0.40×1.0×0.90=12.1kN/m

21.2×0.35×0.40×0.90=0.15kN/m

31.4×2.0×0.40×0.90=1.0kN/m

12.1+0.15+1.0=13.25kN/m

max = 0.10×13.25×0.252=0.083kN.m

0.083×106/1.35×104=6.148N/mm2

σ< [f]=13.0,满足要求。

作用在模板上的压力线荷载

q =[24.0+4.0×1.0+0.350.40=11.34N/mm

l ——计算跨度(梁底支撑间距)l =250.0mm

E ——面板的弹性模量E = 9500.0N/mm2

面板的最大允许挠度值:[

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ω],满足要求。

10.2.6梁底支撑木方的计算

q1= (24.0+4.0)×0.40×1.0×0.250=2.8kN

q2 = 0.350×0.250×(2×1.0+0.4) =0.21 kN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P1 = (1.50+2.0)×0.40×0.250=0.35kN

q=1.2q1+q2=1.2×2.8+0.21=3.612kN

P2=1.4 P1=1.4×0.35=0.49 kN

2/6 = 42.67 cm3

3/12 = 170.67 cm4

M=4.102×0.5/4=0.513kN.m

方木最大应力计算值 

[f]=13.0 N/mm2

2bh

V=4.102/2=2.051 kN

T =3×2.051×103/2×40×80=0.961N/mm2

[T]=1.400 N/mm2

T< [T],满足要求。

P = 1.2q1 + q2 + 1.4p1 = 4.102 kN

方木最大挠度 

方木的挠度设计值  [

ω<[ω],满足要求。

10.2.7梁底支撑钢管的计算

[ 1.2q1 + q2 + 1.4p1 ]×2/3=2.735 kN

n=1.0/0.250=4

RA = RB=(4-1)/2×2.735+2.735=6.838kN

Mmax=PL/4=0.342kN.m

支撑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max62

[T]=205.0 N/mm2

10.2.8扣件抗滑移的计算

R Rc

Rc ——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12.80 kN

    R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R=6.838N

R< Rc,双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满足要求!

10.2.9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N ——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它包括:

横杆的最大支座反力: N1 =6.838kN

脚手架钢管的自重:  N2 = 1.2×0.132×8.5=1.346kN

N =6.838+1.346=8.184 kN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 lo/i 查表得到;

i ——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 (cm)i = 1.58

A ——立杆净截面面积 (cm2) A = 4.502

W ——立杆净截面抵抗矩(cm3)W = 4.732

σ ——钢管立杆轴心受压应力计算值 ( N/mm2)

[f]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f] =205.0 N/mm2

lo ——计算长度 (m)

l0 = k1k2(h+2a)

2计算长度附加系数,h+2a=1.70k2按照表2取值为1.020

lo/i =2.024×103/ 15.80 =128.1

lo/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406

3/(0.406×450.2)=44.775N/mm2<[f]

模板承重架应尽量利用柱作为连接连墙件,否则存在安全隐患。

1 模板支架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k1

步距h(m)

h≤0.9

0.9<h≤1.2

1.2<h≤1.5

1.5<h≤2.1

k1

1.243

1.185

1.167

1.163

模板支架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k2

  H(m)

h+2a(m)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5

30

35

40

1.35

1.0

1.014

1.023

1.039

1.042

1.054

1.061

1.081

1.092

1.113

1.137

1.155

1.173

1.44

1.0

1.012

1.022

1.031

1.039

1.047

1.056

1.064

1.072

1.092

1.111

1.129

1.149

1.53

1.0

1.007

1.015

1.024

1.031

1.039

1.047

1.055

1.062

1.079

1.097

1.114

1.132

1.62

1.0

1.007

1.014

1.021

1.029

1.036

1.043

1.051

1.056

1.074

1.090

1.106

1.123

1.80

1.0

1.007

1.014

1.020

1.026

1.033

1.040

1.046

1.052

1.067

1.081

1.096

1.111

1.92

1.0

1.007

1.012

1.018

1.024

1.030

1.035

1.042

1.048

1.062

1.076

1.090

1.104

2.04

1.0

1.007

1.012

1.018

1.022

1.029

1.035

1.039

1.044

1.060

1.073

1.087

1.101

2.25

1.0

1.007

1.010

1.016

1.020

1.027

1.032

1.037

1.042

1.057

1.070

1.081

1.094

2.70

1.0

1.007

1.010

1.016

1.020

1.027

1.032

1.037

1.042

1.053

1.066

1.078

1.091

P ≤fg

8.184/1.0=8.184KN/m2

P——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KN/m2)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轴向力设计值(kN)N=8.184

基础底面面积(m2)A=1.0×1.0=1.0

g = kc ×fgk=48.0

g——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N/m2)

kc——脚手架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kc= 0.40

fg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N/m2)fgk =120

g=48.0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满足要求

、高支撑模板施工安全防范措施

11.1 预防坍塌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11.2 预防高空坠落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11.2.8高处作业前,应由项目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安全防护设施应做到定型化、工具化。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设施的,应经项目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实施。

11.3 监测措施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查工具

1

立杆钢管弯曲3m<L≤4m

4m<L≤6.5m

≤12

≤20

钢板尺

2

水平杆、斜杆的钢管弯曲L≤6.5m

≤30

钢板尺

3

立杆全高垂直度

绝对偏差100mm

吊线和卷尺

4

立杆脚手架高度H

相对值≤H/400

钢板尺

11.3.5高大模板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进行监测,每次测结果必须由监测人、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签字,提供给施工、监理、设计及业主等相关单位。

、应急救援预案

12.1 概况

12.2 机构设置

 

 

 

 

 

 

 

 

 

 

 

 

 

 

 

 

 

 

 

 

 

 

施工现场紧急情况处理流程图

应急电话:火警—119;  匪警—110;  交通事故—122;  急救—120

12.3应急救援工作程序

12.4救援方法

12.4.2模板、坍塌应急救援方法:

1地当发生高支模坍塌事故时,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在有伤亡的情况下控制好事故现场;

2120急救中心,到现场抢救伤员。(应尽量说清楚伤员人数、情况、地点、联系电话等,并派人到路口等待);

3急报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公司和有关应急救援单位,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

4清理事故现场,检查现场施工人员是否齐全,避免遗漏伤亡人员,把事故损失控制到最小;

5预备应急救援工具:切割机、起重机、药箱、担架等。

12.4.3物体打击应急救援方法:

当物体打击伤害发生时,应尽快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点进行包扎、止血、固定伤肢,应急以后及时送医院治疗。

1) 止血:根据出血种类,采用加压包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堵塞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等。

2) 对伤口包扎:以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扶托伤肢,减少伤痛。

3) 对于头部受伤的伤员,首先应仔细观察伤员的神志是否清醒,是否昏迷、休克等,如果有呕吐、昏迷等症状,应迅速送医院抢救,如果发现伤员耳朵、鼻子有血液流出,千万不能用手巾棉花或纱布堵塞,因为这样可能造成颅内压增高或诱发细菌感染,会危及伤员的生命安全。

4) 如果是轻伤,在工地简单处理后,再到医院检查;如果是重任,应迅速送医院拯救。

5) 预备应急救援工具如下表:

序号

器材或设备

数量

主要用途

1

支  架

若干

支撑加固

2

模板、木枋

若干

支撑加固

3

担  架

2

用于抢救伤员

4

止血急救包

4

用于抢救伤员

5

手电筒

6

用于停电时照明求援

6

应急灯

6

用于停电时照明求援

7

爬  梯

3

用于人员疏散

8

对讲机

8

联系指挥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