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施工测量

第九章  施工测量

 

第一节        施工准备

 

一、      施工测量方案

由于本工程平面布局较为复杂,轴线涉及角度关系较多,如何保证整个工程每栋房位置正确,轴线间距满足设计要求,是本工程测量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在整个施工阶段,我们将认真做好轴线及高程的控制工作。我们在本工程施工测量工作中的总体思路如下:

1、建立主轴线控制网,利用测距仪从城市坐标测量网点上引测、布设,并进行校核。

2、建筑物结构的施工测量从控制轴线引测放线,水平标高从相应的高程控制点引测。

二、      施工测量仪器及工具:

本工程施工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所示:

序号   号号

主要仪器名称及型号

精度

数量

常州大地红外测距仪(D3030E)

测距精度+(5+3PPMD)mm

1

拓普康电子经纬仪(DJD2)

2"

S3

1

水准仪(南京S3E)

 

 

1

铅垂仪(索佳PD3)

1/40000

1

精密水准仪(索佳B20)

S0.8

1

 

其它工具:钢尺(50MTajima防水、防锈)、塔尺、卷尺、线坠、墨水、墨斗等。

 

第二节      施工方法

一、      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进场后,我们将同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和设计单位对规划红线,控制点进行交接验收,根据各点的坐标值、高程数据用测距仪及水准仪检核其间距、夹角、高差。根据各控制点,测定建筑物各轴线、边界线、墙柱控制线、标高控制点等。放线后,汇同建设、监理、设计单位对各轴线进行复测,验线无误后即可作为结构控制轴线使用。

二、      建立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

因整个工程,各单体,互不牵连,这样测量控制可采取分栋控制。

1、    施工平面轴线控制

根据主轴线坐标位置进行加密及控制,并进行引测,制作标志点。轴线控制根据各单体的不同设置,每栋楼不少于4条。

2、    二层以上楼层的平面控制


采用内控法:即在基础施工完成,回填土夯实后,由室内外的控制点将主要轴线投测于一层室内,用混凝土埋设200mm×200mm的钢板,如下图所示:

在钢板上精确定出轴线控制点。考虑到轴线一般与梁、墙的中心线重合,二层以上不便预留洞口,所以在距轴线1.0M处设置定位,引测到施工作业层后再平移返回。

施工控制网点需经过初定、精测、复核三个步骤。同时,满足±6″的要求,否则应进行校正。

3、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是依据监理公司提供的场地施工控制网的高程,通过闭合水准测量而得。水准测量在整个测量工作中所占的工作量很大。正确而周密地、合理地布置高程控制点,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可利用矩形控制网设置永久性标志桩作高程控制点,组成一个闭合水准路线。以四等水准要求进行施测。对闭合差进行平差,确定各点高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定期对各高程控制点进行检核测量,如高程发生变化,即时进行调整。

4、    轴线及控制点引测的具体操作:

轴线的控制点引测用铅垂仪向上引测,为保证建筑物的测量精度,对上部结构的轴线及控制点测放采用铅垂仪铅直投点引测,经闭合校正后施测其它轴线。铅垂仪铅直投点法操作步骤如下:

1)  将仪器架设于首层控制点上方,对中调平;

2)  用接收靶接收铅垂视线的十字丝交叉点,固定好标志靶;

3)  根据投测于标志靶上的标志,用经纬仪作控制点系统闭合检测,并依据轴线与控制点系统的关系,测放出楼层轴线及施工控制线;

4)  对传递点之间进行长度、角度和每个传递点的精度校核,同时规定每个传递点每隔一层检查一次垂直度,偏差值不大于2mm

三、        标高传递及控制:

1、            地下室部份的传递控制:

标高根据甲方提供的水准点,用水准仪引测,传递到现场布置的塔吊标准节上,再用钢尺下量至地下室高于承台面1米处。并定期进行检核,如发现标高数据有变化,即时进行调改,传递控制方法详见第七章地下室分部分项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2、            ±0.00以上标高的传递与控制:

上部结构标高传递主要用钢尺沿边柱、边墙引测。每层至少要有3个以上点引测,以便相互校核和满足楼层的需要,引测步骤是:

(1)先用水准仪(S3级)根据现场布设的水准网点引测出±0.000线,定桩(点);校核无误后再向引测处准确测出相同起始标高线,一般测500mm标高;

(2)用钢尺沿铅直方向向上测量出施工层,应测出每层500mm水平标高线,各层的标高线均由多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

(3)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水平线,误差应在±3mm以内。在各层操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作校核。

(4)标高施测时要注意:前后视距离必须等长或近似等长;钢尺使用前必须经计量部门检测;中午高温时不宜操平,仪器严禁高温暴晒情况下工作。

四、      垂直度控制;

1、本工程的垂直度控制主要采用“内控法”进行控制,相关测量方法同轴线控制。即用铅垂仪在首层向上投测控制点,以控制各墙角及内部轴线和墙柱垂直度,并利用线锤校核建筑物的垂直度;一般每隔二层校核一次。

2、每层的墙柱垂直度控制由线锤和经纬仪校核完成,在结构施工完成后随即进行已完工程每层轴线垂直度偏差测量,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3、加强边柱、边梁模板的轴线控制与加固,杜绝建筑外缘构件出现错台、跑模、涨模和轴线位移。

五、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反映建筑物沉降的重要手段。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必须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点位图,并结合现场情况方便观测为原则进行布置。

沉降观测点用φ20的圆钢制作,埋设在一层墙柱H+200的高度上。详见图4沉降观测点制作大样图所示:


 

图4  沉降观测点制作大样图

 

2、沉降观测的要求:

(1)   观测点设置完成后观测一次,作为原始数据。

(2)   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

(3)   装修期间每月观测一次。

(4)   竣工前观测一次。

(5)   竣工验收后,第一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半年观测一次;第三年每年观测一次,直至达到沉降变形稳定标准为止。

(6)   )做好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及观测记录,工程竣工前将沉降观测值绘成沉降观测曲线图。

(7)   每次观测后如发现沉降异常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共同商定采取措施。

(8)   首次观测时,必须经过两个测回,以确保首次观测精度。

(9)   )工程竣工交验前可根据业主及设计要求,设置永久性观测点。

3、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每次观测前必须对基准点进行复核,然后设站于建筑物侧,后视基准点,前视沉降观测点,得出观测数据,做好记录。每次观测必须由三人进行,一人观测,一人复核,一人跑尺。将得出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本次沉降量。工程竣工前将沉降值绘制成沉降观测曲线图。

 

第三节      测量保证措施

 

一、      测量保证措施:

1、 用于测量和抄平的经纬仪,水准仪,铅直仪及50M钢卷尺等主要测量工具必须按期经过市计量检测中心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在使用长钢尺量距时,两端保持水平,拉力在30m保持10公斤,温度改正视当时施测时温差变化的大小而进行改正。

3、 电梯井每层有独立的“十字”墨线控制,力求减少误差,且每完成一层结构随即在井壁四周弹上垂直控制墨线,以确保井筒的绝对垂直。

4、  每次轴线测量应有另一人进行复核,并认真记录。

二、      测量资料的整理:

测量记录应做到原始、正确、完整、工整。

(1)    应在规定的表格上记录。开始应将所列各项填好,并熟悉表中所列各项内容和相应的填写位置。

(2)    记录应当场及时填写清楚,不允许先写在草稿上后转抄,以免转抄错误;记错或算错的数字,应将错数画一斜线,将正确数字写在错数的上方,以保持记录的原始性。

(3)    字迹要工整、清楚。相应的数字及小数点应左右成列、上下成行、一一对齐。记录中数字的位数反映观测精度。

(4)    工程测量要内业、外业资料齐全,并进行系统整理,竣工时完整的竣工资料一式三份给甲方及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