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沉箱18#~19#泊位A型沉箱
大型沉箱出运
施工组织设计
审批单位: 编制单位:
单位主管: 单位主管:
技术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审核者: 编制人:
批准日期: 编制日期: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基本情况
厦门海沧港区18#~19#泊位工程是沉箱岸壁重力式结构,沉箱均为同一重量2832t。,现计划在漳州预制厂预制,采用气囊出运上浮船坞,再安排拖运到厦门海沧18#~19#泊位施工现场进行安装。
本方案重点是对该工程沉箱预制完成后的出运、上船、等工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1.2 沉箱基本资料
本工程沉箱A型合计44件:A型沉箱尺寸:长×宽×高=18.13m×16.95m×20m。 单件重量2832t.
数量: 共44件
2. 沉箱陆上出运施工工艺
2.1基本概况:
本施工组织方案是为厦门海沧港区18#~19#泊位沉箱出运方案,该工程大型预制沉箱共有44件,全部为A型沉箱,重达2832t。
根据本工程沉箱的外形尺寸、重量的特点,拟采用我局已成熟的气囊出运工艺进行横移、纵移和上船的操作。横移、纵移路线满足要求,平移小车通道进行改造,即暂时性回填砂并振冲密实,以满足沉箱由底模上直接采用气囊横移至纵移通道,再直接纵移至出运码头前沿。
采用超高压气囊进行长距离移运2832t级大型构件,我厂为确保出运成功,结合预制厂前期出运大型沉箱的实际情况,依据起重设备的性能及现场作业条件,制定出本方案。
2.2 施工总平面布置说明
2.2.1场地平整及现场条件
本工程沉箱预制及出运设在漳州开发区预制厂内,面积约10000m2,其中约3200m2的下挖式预制作业线,专用于沉箱预制。该作业线中部设一条宽度为24米的纵向出运通道,纵深大约为380m,两边分别为1号线预制区和2号线预制区,其底标高为+7.0m,出运码头前沿标高为+6.0m,码头前沿向内有90米长、斜率为1:90的斜坡段,满足了出运的要求。出运通道基础底层抛填60cm手摆块石,块石间缝隙采用5~40mm碎石及粗砂级配后填充,用18t震动锤夯实,夯实后无下沉及起棱线,表层再用碎石、石粉、水泥搅拌辗压,形成20cm厚的稳定层。场地按要求平整密实,平整度达到±2cm,无露石或尖状物,避免剌破气囊。在平路转斜坡交接处设圆角位,以便气囊运行中圆滑过渡。原小车出运通道基础250米强夯加固,地基承载力达到200Kpa;码头前沿,沉箱支垫临时枕木范围24×16米场地浇注了40cm厚C35砼。
2.2.2现场布置
1) 依据沉箱规格尺寸及出运要求,下挖式作业线内及码头前沿线分别设置出运沉箱的牵引、溜尾地牛及机具,以满足沉箱横移、纵移及上船等要求。详见附图2.1:2832t预制构件平面布置图。
2) 考虑前期预制的沉箱因潮汐和船机影响,将无法出运,导致沉箱堆放占用预制场地,或占用施工通道,直接、间接影响了预制的施工进度和效率,暂拟将沉箱停放出运通道,确保预制场地的流畅及正常施工。
2.2.3相关计算
(1)地牛受力计算
已知:地牛L =3m,B =3m,H =2.5m,砼g = 2.4t/m3,最大拉力T = 79t,安全系数K = 2
卷扬机与地牛钢丝绳夹角为:30° 摩擦力F =μT =0.5×79t =39.5t(无板栅锚锭摩擦系数μ= 土0.5)
地牛的稳定性验算: KT1≤G+F
故:2×79×sin30°≤ G+39.5×cos30°
计算得出:G ≥ 44.79t(本方案G =LBH×g =54t满足最小值)
(2)小车轨道回填砂量
已知双轨式轨道L =150×2 =300m,B =1.2m,H =1.06m
则双轨需要回填砂量为Σ砂 =300×1.2×1.06 =381.6m3
2.3人员及设备配置
2.3.1人员配置计划(表2-1)
工种 | 每班人数(人) | 主 要 工 作 |
安全员 | 1 | 负责作业点的警戒线设置,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检查,及时向指挥或上级汇报。 |
总指挥 | 1 | 负责现场总体指挥工作,确保无误。 |
副指挥 | 1 | 协助现场指挥工作,发现问题马上向总指挥汇报。 |
操机手 | 4 | 听从指挥指令,按正确信号操作卷扬机。 |
机械工 | 2 | 操纵空压机、装载机,检查、保养机械设备。 |
充放气工 | 4 | 观察气囊压力表读数,听从指挥进行充、放气操作。 |
杂 工 | 52 | 按指挥协助搬运气囊、充放气,拆、垫枕木支撑,更换牵引钢绳,挂解卸扣,清理出运场地等。 |
2.3.2主要设备配置
本工程所需设备主要为:气囊、卷扬机、钢丝绳、滑轮组、空压机等。 全部机械设备及相关材料明细表如下:(表2-2)
名称 | 规格 | 数量单位 | 用途 | 备注 |
气囊 | φ1m L=16.60m 0.3Mpa | 14条 | 纵移 | 需增加14条 |
气囊 | φ1m L=18m 0.3Mpa | 10条 | 横移 | 需增加10条 |
卷扬机 | 12t-800m | 6台 | 移运沉箱 |
|
卷扬机 | 8t-300m | 2台 | 移运沉箱 | 松下项目部调配过来 |
卷扬机 | 1t-100m | 1台 | 穿气囊,拉工字钢用 | 由船机部调配 |
压制钢丝绳套 | φ68mm 6×37股 | 50m×8条 | 沉箱拉绳 |
|
压制钢丝绳套 | φ68mm 6×37股 | 25m×8 | 沉箱拉绳 | 现有φ68mm 50m的钢丝绳取8条截一断30米重新穿插 |
压制钢丝绳套 | φ68mm 6×37股 | 50m×2条 | 沉箱搭接用 |
|
压制钢丝绳套 | φ68mm 6×37股 | 20m×4条 | 沉箱搭接用 |
|
压制钢丝绳套 | φ68mm 6×37股 | 10m×4条 | 沉箱搭接用 |
|
压制钢丝绳套 | φ68mm 6×37股 | 3m×4条 | 地牛与卷扬机连接用 | 新购 |
钢丝绳 | φ28mm 6×37股 | 800m×4条 | 12t卷扬机用 | 新购 |
钢丝绳扎头 | 配28mm钢丝绳 | 80个 | 钢丝绳连接滑轮组用 |
|
卸扣 | 85t | 40个 | 牵引配件 | --------- |
滑轮组 | 80t,4轮 | 16个 | 配卷扬机 | 需增加2个 |
单滑轮 | 16t | 2个 | 配卷扬机 | 需增2个 |
装载机 | 8t | 1台 | 配合工作 | 准备工作及上驳专用 |
空压机 | 12立方 | 1台 | 气囊充气 | 请船机部将此设备在出运期间备好 |
空压机 | 6立方 | 1台 | 气囊充气 | |
枕木 | 100×30×20(cm) | 一个沉箱/120条 | 临时支垫用 | 根据现场的量不足进行采购 |
黑色气管 | 见样品 | 200m/2条 | 空压机气管 | 新购 |
白色气管 | 见样品 | 200×4条 | 空压机气管 | 新购 |
麻绳 | φ20mm | 200m | 拉气囊用 |
|
胶钳 |
| 2把 |
|
|
铁丝 |
| 10Kg |
|
|
管钳 |
| 2把 |
|
|
*气囊嘴 |
| 30 | 配气囊用 |
|
*生料带 |
| 100 | 配气囊用 |
|
*三通球阀 |
| 50 | 配气囊用 |
|
*压力表 |
| 100 | 配气囊用 |
|
砂轮机 |
| 2台 | 打磨沉箱边角 |
|
注:气囊嘴配件(标有“*”号)要有占总数的30%以上作为备用。
2.3.3卷扬机选型
沉箱最重约2832t,所需水平牵引力需141.6t,本方案拟用两台12t卷扬机,速度为16-17m/min,配置80t-4轮滑轮组,每台卷扬机理论牵引力F = 81.6t,去除滑轮组自重和钢丝绳摩擦力,每台卷扬机实际牵引力约为80t,故两台卷扬机总牵引力F总 = 160t>141.6t。
2.3.4钢丝绳选型
按2832t级沉箱出运时,气囊与地面摩擦力计算,沉箱移运时牵引力约为141.6t,横移和纵移配置4台12t卷扬机,80t、8倍率滑轮组,选用钢丝绳如下: 表2-3
序号 | 规格 | 等级 | 倍率 | 破断 | 最大 | 实际安全系数 | 规范安全系数 | 结论 | 要求 |
1 | φ56mm (6×37) | 1670 | 1 | 176.44 | 79.03 | 2.23 | 5 | 偏低 | 沉箱拉绳 |
2 | φ62m (6×37) | 1670 | 1 | 216.45 | 79.03 | 2.73 | 5 | 偏低 | 沉箱 拉绳 |
3 | φ68 (6×37) | 1670 | 1 | 237.8 | 79.03 | 3.01 | 5 | 偏低 | 沉箱 拉绳 |
4 | φ26mm (6×37) | 1670 | 8 | 33.84 | 9.88 | 3.43 | 5 | 偏低 | 配12t卷扬机 |
5 | φ28mm (6×37) | 1670 | 8 | 39.29 | 9.88 | 3.98 | 5 | 基本符合 | 配12t卷扬机 |
注:①钢丝绳的安全系数 = 钢丝绳的破断拉力÷钢丝绳所承受的最大静拉力 ②牵引钢丝绳最大牵引力=2832×0.05(气囊滚动摩擦系数)÷2=70.8(t) |
从上表可以看出,沉箱拉绳实际安全系数比规范安全系数偏低,而12t卷扬机配置φ28mm的钢丝绳通过滑轮组来增加拉力,实际安全系数基本符合规范安全系数。
考虑沉箱重达2832t,外观结构为一边前趾,长度方向比短边的大一米,横移时所产生的冲击荷载却对钢丝绳安全性存在隐患,故在移运过程中注意偏位角度,尽量避免采用单台卷扬机牵引,可减少在移运过程钢丝绳破断的不安全性。
综合考虑,本方案卷扬机配用φ28mm(800m×2套)钢丝绳,沉箱拉绳采用φ68mm钢丝绳,安全系数结果(按经验公式计算)为3.01。
2.3.5气囊选型
由于沉箱横移方向为18.13m,纵移方向为16.95m,考虑横移时劳动力投入量的合理控制,沉箱量的庞大(44个),沉箱实际接触面积,整体安全质量考虑,拟采用单排式19m超高压气囊(有效支撑面积18m)进行横移,(详见下图2-2及2-3:横移气囊布置图)。
2.3.6反拉计算
在沉箱上驳过程遇阻碍时,沉箱需要反向拖回出运码头停放。此时,F = Qμ =2832t×0.03 = 84.96t,即牵引力为84.96t,(码头面为砼结构,气囊的滚动摩擦系数取0.03);此外还存在一个沉箱上坡时的下滑力,因坡度为70:1,下滑力近似2832/70=40.46t,因此回岸的总牵引力为125t,小于两台卷扬机总拉力160 t,在12t卷扬机额定牵引力范围内。
在砂地上反拉,此时,F = Qμ = 2832t×0.05 = 141.6t,即牵引力为141.6t,(在压实的砂地上,气囊的滚动摩擦系数取0.05);此外还存在一个沉箱上坡时的下滑力,因坡度为90:1,下滑力近似2832/90=31.47t,因此回岸的总牵引力为173t,大于两台卷扬机总拉力160 t,在12t卷扬机额定牵引力范围外。所以,非特别必要的情况下,在出运通道避免沉箱的反拉操作。
2.3.7气囊计算
拟用φ1m L = 19m(有效支撑面积为18m) φ1m L=17.60m(有效支撑面积16.60m)出运。
已知:G = 2832t,横移采用单排式气囊L(有效支撑面积)18m,纵移采用单条气囊L(有效支撑面积)=16.60 m,顶升高度h = 0.4m,工作气压P = 0.3Mpa = 0.3 N/mm2
得:承载面宽B =π(D-H)/2 = 3.14(1-0.4)/2 = 0.942m
横移承载面积:S1 = BL0 = 0.942×18 = 16.956m2
纵移承载面积:S2 = BL0 = 0.942×16.60 = 15.637m2
F横移 = S1P = 16.956×106×0.3N/mm2 = 5.09×106N=5.09×103KN
F纵移 = S2P = 15.637×106×0.3N/mm2 =4.69×106N=4.52×103KN
气囊总长度:L横移 = G L0/F横移 =2832t×9.8KN/t×18m/5.09×103KN
= 98.15m
得出气囊横移及纵移时气囊压强值:(见下表)
表2-4:气囊出运沉箱气压值计算表 | ||||||||||
序号 | 气囊数量 | 气囊长度(L) | 设计顶升高度(m) | 气囊宽度(B) | 单条承载面积 | 总计算承载面积(m2) | 构件重量(t) | 气囊平均气压值(Mpa) | 近似最大不均匀气压值(Mpa) | 备注 |
A1横移 | 8 | 18 | 0.40 | 0.94 | 16.92 | 135.36 | 2832 | 0.151 | 0.181 | 横移状态 |
8 | 18 | 0.35 | 1.02 | 18.36 | 146.88 | 2832 | 0.139 | 0.167 | ||
8 | 18 | 0.30 | 1.10 | 19.8 | 158.4 | 2832 | 0.129 | 0.155 | ||
A1纵移 | 9 | 16.60 | 0.30 | 1.10 | 18.26 | 164.34 | 2832 | 0.127 | 0.152 | 纵移状态 |
9 | 16.60 | 0.35 | 1.02 | 16.93 | 152.37 | 2832 | 0.137 | 0.164 | ||
9 | 16.60 | 0.40 | 0.94 | 15.60 | 140.4 | 2832 | 0.148 | 0.177 |
2.4 沉箱出运施工工序说明:
小时→纵移至码头前沿停放约24小时→上船准备工作1.5小时→上船移运过程3小时→回收工具3小时。
2.5沉箱出运施工方法:
2.5.1 场地清理及设备检查:
2.5.2 准备工作
1) 检查沉箱底边有无突出的尖锐棱角,气囊、空压机及人员应迅速就位。先进行拆卸及冲出活动底模内填砂的工作,用高压水枪冲出填砂,清理底模板和填砂后,仔细对沉箱底部进行检查,如有棱角突出应进行清除。
2) 接着用卷扬机将气囊拖进沉箱下支承工字钢之间中央就位,每个气囊的轴线与位移方向垂直,露出沉箱两侧边的长度相等,气囊拖进沉箱底部时要顺直,不得斜拖。
3) 现场指挥人员检查各气囊就位准确后,指令连接空气压缩机与气囊之间的气管连接,然后对通气管道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由沉箱中间向两侧,对气囊进行充气,充气时注意各气囊应均匀、缓慢(由各阀门控制),当充气压力达到沉箱预定顶升压力的80%时,暂停充气,检查并调整气囊的压力值,使各气囊的压力基本一致,再继续充气,直到将沉箱底面完全脱离支承工字钢约5cm时,确定沉箱完全由气囊支撑后,才将各气囊的气阀关闭,停止供气。
4) 气囊顶升沉箱离开支承型钢后,用卷扬机把支承型钢拖出来,注意拖动工字钢过程中,严禁斜拉,以防刮伤气囊,拖支过程中派专人观察各气囊气压读数,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支承工字钢完全离开沉箱底部后,对沉箱底部应再次检查有无棱角突出部位,检查无误后方可进入沉箱横移的最后准备阶段。拉沉箱用的各种工具,如:钢丝绳、滑轮组等工具应马上配备完毕,注意钢丝绳应套在沉箱底向上约1.2米的位置上,钢丝绳与沉箱四边棱角处应用橡胶垫或枕木隔开,调整好钢丝绳两端头受力长度应相等,再连接牵引装置,最后才拆除供气边接管。顶升初期,应分多次加压,直至设计值,每次必须停几分钟,以观察气囊、沉箱、各分配压力表、气管、及地基的情况,直到沉箱被顶离底模。
2.5.3沉箱横移:
1) 四台横移卷扬机就位。
2) 为降低沉箱出运过程中气囊的压力及降低沉箱悬空高度,必须打开各气囊的排气阀缓慢放气,将沉箱离地面高度降至30cm左右时,方可关闭排气阀,检查与调整各气囊的压力基本一致。
3) 现场指挥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无误后,下令启动卷扬机拉紧牵引钢丝绳,沉箱处于位移临界状态时,暂停牵引,再行检查钢丝绳张紧程度,各滑轮组、导向轮等的转动是否灵活,气囊及沉箱的稳定情况,一切处于正常状态时,指挥方可下令移运工作开始。
4) 移支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下事项:移运速度控制在2m/min以内;气囊更换过程中,必须注意滚出来的气囊在出来前就要把压力降为原先的60%左右,使其安全分离,否则气囊弹击会发生伤人现象。
5) 如果沉箱在出运过程中方位偏离轴线,必须停止牵引,把新放入的气囊斜摆一小角度,再按牵引步骤牵引,直至纠偏为止。但不可过急,以防走“之”字形;当沉箱拖前约50cm时,至达预先放置好的气囊位置时,应减缓牵引速度,视沉箱进入气囊的位置再行将气囊充气至预定压力,方可继续牵引;注意每条气囊摆放位置,保证沉箱到达出运通道中间转向位置时,各个气囊平行,并有50cm的间距。
6) 在沉箱接近中间通道就位处时,要拉大气囊间距,回复至8条气囊状态,并且让箱前进方向的前后端有600mm支垫枕木的位置。(详见附图2-4:A型沉箱横移气囊布置及枕木支垫图)
7) 沉箱至纵移通道中间位置时停止牵引,调节气囊气压,为使沉箱离地面高度约45cm,在沉箱底周边气囊间隙支垫20mm×30mm×100mm的枕木,(枕木抗压强度大于10Mpa,。支垫放妥后,气囊缓慢排气至沉箱平稳落在支垫的枕木上,暂停排气,注意观察地面有无明显沉降后才快速放气,抽出横移气囊,进入气囊纵向移运准备工作。
2.5.4沉箱纵移:
1) 四台纵移卷扬机就位。
2) 检查沉箱在临时支垫座稳后,在临时支垫的间隙放进纵向移运气囊,用装载机将气囊拖进沉箱下,气囊充气,然后拆除临时支垫(具体方法同上)。
3) 拆除临时支垫后,气囊放气至沉箱拖移高度,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
进入沉箱牵引移动阶段
4) 当沉箱移至出运通道斜坡段时,保持溜尾钢丝绳与牵引钢丝绳基本同
步,确保沉箱平稳移动。
5) 沉箱前进方向的两个角点标高不宜过分高于后面两个角点标高,避免
沉箱重心后坠,导致最后第三条气囊受力过大,产生不安全因素。
6) 更换钢丝绳次数计算
已知,卷扬机卷筒钢丝绳长700m,卷筒留绳及卷扬机与滑轮组长度约50m,出运通道长280m,地牛距码头前沿分别为:75m,150m,225m,300m。
则,更换一次溜尾钢丝绳长度为:
(700-50-75)/8 = 46.8m ≈ 44m
(700-50-150)/8 = 37.5m ≈ 35m
(700-50-225)/8 = 28.1m ≈ 26m
(700-50-300)/8 = 18.7m ≈ 16m
由于纵移深度较长,故沉箱在原小车通道内,也即在150m地牛前,纵移采用四台移动卷扬机进行。
2.6.2 出运及上船时间选择:
为防止2832t级沉箱在出运通道或码头前沿存放较长时间,导致地基下沉出现出运困难及影响通道正常出运作业,应紧密按照进度计划的作业原则,有计划地出运沉箱。
沉箱移运上船48小时内,且潮水适宜出运上船作业时,才从预制点进行横移及纵移出运作业。
沉箱上船当天,潮水够搭接出运码头前2小时,沉箱必须纵移至码头前沿存放。
浮船坞搭接当天,潮高超过4.6m以上的时间最少必须有三个小时。
出运上船工作时,必须选在风浪不超过1.5m,风力不得超过六级(包括六级)的时间段内,否则应另选作业时间。
6) 夜间作业时,特别是沉箱上船作业时,必须有足够灯光照明,且沉箱最好在白天纵移至码头前沿。
2.6.3 出运码头前沿港池基础处理
1) 针对华南号浮船坞的船机性能,考虑采用气囊上船的施工工艺,故不考虑设置基梁,采用调节各仓压载水的方式控制船体平衡。
2.6.4 沉箱上驳操作说明
a、搭接方式
采用专用重型沉箱上驳码头,距码头前沿60m范围内原泥面标高为-1m(厦理高程),搭接采用单条10cm宽*3cm厚钢板铺面,长20m,码头结构为阶梯形,搭接时浮坞的首部搁置在钢板上,浮坞的甲板面与码头面平,码头与沉箱间铺厚14mm钢板,其总长度为16m,宽为1.5m。
b、浮坞的锚位及地牛
如下图,浮坞前部左右利用码头上系缆环系两条缆,以操控船头左右移动齐码头前沿,前部用一条缆带码头上的地牛,以控制浮坞顶紧码头,船尾左右抛两门锚。
c、搭接操作
沉箱距码头前沿4m,沉箱施工预期移动速度为15~16m/小时,预期沉箱上驳总时间约为5.5小时(其中准备工作1.5小时,沉箱移到装载区2小时,收回工具2小时)。要采用浮坞预压水,等沉箱上驳后,浮坞抽水抵消沉箱压力来保证船头可离开码头。为确保码头的安全,整个搭接上驳过程要在涨潮期间操作。进入搭接前,浮坞按上图在距离码头4m处系缆、抛锚就位,艏部压水调节艏吃水,艏吃水的多少要根据码头标高来确定。在船头高过码头面约0.2m时,移船进入搭接;搭接后艏部压载舱继续加水,以抵消船舶由于涨潮而上浮,使船头在沉箱上船前始终压住搭接钢轨。当沉箱移到船上2m时,浮坞要立即开始排水,直到将所有的压载水排空。等到潮水涨到使船头高过码头面0.2m时,浮坞移出离开搭接口,见下图2.6-2,因船面甲板比码头面还低370mm,故采用砂包堆叠且按1:20进行放坡,以保证沉箱上船。
d、牵引沉箱上驳
浮坞后部设两台12t卷扬机通过滑轮组联接定80t、8倍率滑轮组及动滑轮组,可提供80t拉力。
沉箱用气囊形式出运,岸上尽量将沉箱移到码头前沿,并使沉箱中线与出运通道一致(横向偏移不得超过50cm)。浮坞搭接后,将沉箱上钢丝绳扣头接到浮坞上
动滑轮组,用船上两台12t卷扬机牵拉沉箱上驳,移动程序如同岸上出运(如下图)。注意沉箱应沿浮坞中线移动,进入装载区域就位时横向偏移不得超过50cm。
为确保安全,在沉箱后部用岸上两台溜尾卷扬机,当船上卷扬机有故障时,可将沉箱反拉上岸。
上驳过程,浮坞同时将压载水排空。
沉箱移到浮坞装载区就位后,垫入枕木,气囊放气,枕木要均匀排放,气囊间所有间隙都要放入枕木,枕木规格:30×20×100(cm)。定位后要将所有枕木用马钉钉起来并用钢丝绳串起,以免下潜安装时遗失。
2.6.5 浮船坞搭接水位为3.20m,沉箱上船水位为3.40m,离开码头水位为5.20m;
2.6.6 本工程采用专用重型沉箱上驳码头,搭接部分码头采用I25工字钢及δ30mm钢板接高,钢板面标高为+4.82m、长20m。搭接时浮坞的首部搁置在钢板上,浮坞的甲板面与码头面高差为370mm,须按前述要求采用砂包堆叠,码头与甲板面铺14mm钢板,其总长度为16m,宽为1.5m。
2.6.7 沉箱距码头前沿4m,沉箱移动速度大约为16m/h,预计沉箱上驳总时间约为3小时。
2.6.8 要进行上驳操作要求当日最大潮水大于5.2m,进入搭接潮水为3.20m,从进入到最高潮时间要大于4小时。
2.6.9 当沉箱上船出现船艉下沉时,牵引系统应暂停牵引,通知船长及时抽出船艉压载水,调节驳船浮态,使用船板与码头面相平后,再继续向前牵引。
2.6.10 沉箱由码头前沿至整体上船过程中,船上操作人员要跟踪检查并调节压载水,使用船体无斜倾并保持船艉与码头面保持水平。
2.6.11 沉箱上驳移至浮船坞甲板上预定的沉箱搁置位置后,停止牵引,在气囊间所有间隙都要铺设满支垫枕木,枕木垫平,然后同时打开各气囊排气阀缓慢放气,使用沉箱平稳搁置在支垫上(支垫方式同《转换气囊枕木支垫图》),全部放气,抽出气囊,解除沉箱牵引装置。调节压载水,使用船身保持正常状态。